基本信息

姓名:李舒妮
专业:2018级金融数学
曾任职务:数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席、数学学院辩论队队长、2018级金融数学2班团支书
所获荣誉:优秀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优秀微视频奖、征文二等奖、辩队获“光华杯”辩论赛冠军
实践实习:美林证券量化策略岗、银行金融科技岗、国创、三下乡、把西财带回母校、项目投资策划大赛
录取学校:南安普顿大学金融学、伯明翰大学金融数学、格拉斯哥大学量化金融、利兹大学金融数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金融数学、纽卡斯尔大学量化金融与风险管理
去向:伯明翰大学金融数学
引言

写下这些文字时,距离我本科毕业还有不到两个月。四年前的我翘首以盼着毕业,但当这一天悄然来临时,回首过往时光,心里满是不舍与感慨。一直想为自己的大学四年写点什么,有幸得此机会在倾语留下图文,那就借此为这四年时光作一个小总结,如果这些文字能够给学弟学妹们带来思考、方向或是力量就更好了。
学业素养

说来惭愧,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我确实不算是学霸,毕竟学习成绩比我优秀的同学实在太多了,并且往期文章的主人公也都十分优秀,我在这里就显得稍有些格格不入了,所以这里就大概聊一聊我的学业吧。
没有躺赢的命,那就站起来跑
进入大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学习方法和模式与高中相比发生了巨大转变,这就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就我的经历来说,虽然成绩不算突出,但我的适应能力还算不错,大一基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但当时我的绩点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学习计划不能较好执行,平时功夫没做好,基础也就不扎实。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是让我苦恼了很久的问题,直到一次年级大会,辅导员提到一个词—— 碎片化时间 ,一下子让我豁然开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碎片化时间,比如等待开会前的十五分钟其实可以快速浏览一遍待会上课要学的内容,简单梳理一下思路。这种方法看似辛苦,好像日常生活都被填满了,但如果能利用好这些不起眼的时间,你会发现效率将大大提高,充实而忙碌的生活总会在未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另外,很多同学喜欢“平时散漫,考前突击”,不得不说临时抱佛脚或许能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长远来看还是弊大于利的。不少老师都讲过专业知识在于平时积累,若想要把所学应用于实际,就更需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有沉淀才有厚积薄发的可能。
路在脚下,心系远方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 学业规划 。大家都会有迷茫的时刻,但时间不等人,最好还是早做规划,至少大方向要基本确定。我在大二时就基本决定要出国留学,一方面是我希望能出去历练一下自己,另一方面是父母希望我能去更广阔的天地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和观念,开拓一下眼界,所以我一直在为申请留学做准备。这个过程中又让我深刻体会到“平时功夫”的重要性。国外很多高校在录取时很看重学生本科四年的平时成绩,也就是所谓的硬实力,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考察诸如实习经历、获奖情况等软实力,如果平时成绩不太理想,就会失去很多名校的申请机会,所以一定要注重日常的学习,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在这里要说一下,因为西财在财经类院校中实力比较强,国外的学校基本不会太卡我们的院校背景,有的录取条件会相应的对我们放宽一点点。我申请的时间比较晚,但基本申请的学校都给了offer,主要原因在于:本科专业优势强、文书材料好、定校合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我的本科专业拥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和理科背景,这让我具有纯文科学生没有的优势。还有就是必须拥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不论是保研、考研或留学、就业,这个能力非常重要,拿申请留学来说,你必须了解适合自己申请的专业和院校有哪些、是否符合他们的录取条件等,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类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合理选择、精准“打击”。
综合素养

这个话题让我感慨万千。以前我是比较胆小内敛的人,不善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一边羡慕别人能自信地侃侃而谈,一边又害怕和紧张。克服这个问题的过程其实很煎熬,有时是逼自己去表达、展现,打败心魔。进入大学后,身边有各种各样优秀的人,不甘落后的性格让我想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历练,报名参加演讲比赛、加入辩论队、加入学生会、参加班委竞选等等,细数下来我参加了不少社团和组织的面试,基本都是在失败中一步步成长——从最初说话都发抖,到后来可以从容应对。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于我而言,除去学业之外,比较重要的经历就是成为学生干部、做学生工作。我担任班级团支书、加入学生会,虽然忙碌但很充实。或许有人会觉得我做的事情很繁琐很杂乱,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但我明白,把每件小事做好并不容易。从第一篇新闻稿被打回重写,到后来基本不用改动可以直接挂网,从第一次写策划问题不断,到后来能直接指出方案的不足,从第一次办活动手忙脚乱,到后来带领团队一起有条不紊地组织,从按照学长学姐的吩咐办事,到可以独立思考提出观点,再到后来独当一面,三年时光让我肉眼可见的变得成熟沉稳,我从一个稚嫩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成年人。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锻炼才让我的能力迅速提升,让我能够在面对复杂状况时迅速理清思路并着手解决。如果说前两年是因为新鲜感而留在学生会,那么大三继续留任靠的应该是情怀了。我在换届前也纠结过挣扎过,回想前两年的时光还是有些不舍,虽然每天会面对不同的事,有惊喜也有惊吓,但是得到认可时的快乐让我决定继续在这里发光发热。或许正是这一点,我对于数学学院的感情似乎比别人要深的多,这是我挥洒热血的地方,也是承载我四年青春与思想的舞台。记得学姐说过,在思考学生会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同时不妨想想自己能给学生会带来什么。这种观点其实适用于很多事,因为过于功利的心态会让我们付出的努力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当我成为学生会主席的那一刻,心里有憧憬也有忐忑,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这里见证了我的蜕变,给了我成长与试错的平台,我也希望将自己的能力回馈给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为学生干部,寻找一个最优的平衡点很重要。在学生会的三年,忙碌的学生工作填满了我学习之外的生活,我也有过力不从心的时刻,看着成绩问自己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做学生工作,可身边有太多优秀的同学都能够兼顾学业和工作,让我决定要努力平衡好二者的关系。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 ,我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效率、提高执行力。某一时刻专注于一件事就是最直接的办法,比如可以规定自己在一个小时内不看手机不处理工作的事,只专注于学习,休息间隙再去处理,而完成工作时也专注于手头的事情。高效学习和工作确实让我感到轻松不少,我的成绩提升了很多,同时工作成果也还不错。其实,人的毅力和韧劲总是比自己想象的更强,有句话叫“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只要你想,就没有什么做不到。
无需设限,皆有可能
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能力的提升,还包括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劣势。通过大大小小的实践,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以前没看到的优点和不足,比如我在带领团队方面还需要加强,遇到挫折时容易急躁和焦虑,当然也意外发现虽然不喜欢写文章但我的文笔还不错,写的文章也获了奖。在这里要感谢邹导,在我想要停滞不前时推我一把,鼓励着我一次又一次走出舒适圈,接触不熟悉或不擅长的事,发掘自己的潜能,而我的自信心就是在一次次尝试与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好像做学生工作耽误了我“做学问”,可我知道我在这段经历中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收获了崭新的自己。所以, 不要自我设限 ,不要还没尝试过就直接打上否定的标签,不要自己为自己关上一扇窗,经历的意义在于引导你而非定义你,无论成功或失败,这些经历总会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方向。
不踩别人的脚印,只找自己的方向
回忆这几年的点点滴滴,我明白,很多工作不去亲自完成就不会知道该从什么角度考虑和处理,很多事情不去经历也不会知道它是多么有趣和值得。有人说这份经历让我的简历更漂亮了,但其实它带给我的远远超过简历里的几个字。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没法体会到代表学院获奖时的成就感,没法感受到采访87岁老党员时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更没法感受到带领集体一起前进时的使命与担当。从执行者成长为领导者,我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角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重来一遍,我可能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即使它可能会占用我娱乐、休息的时间,我依然愿意投身这里,因为能力的获取与提升是我最宝贵的收获,更广泛的交友圈和更成熟的处世法则是能够让我受益终生的东西。也许我没有足够优秀的绩点,没有十分亮眼的科研经历,但我获得了大量沟通、思考、实践、试错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或许是很多人真正步入社会后才能够拥有的,对我而言这些磨练是必要且值得的。
喧闹任其喧闹,自有我自为之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与目标,关键在于如何去实现。我可能更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愿意去尝试、探索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虽然高校学生组织总被诟病,虽然总会出现学生工作无意义的言论,就像曾有人和我吐槽大学的学生组织是个小染缸,最容易藏污纳垢,可我始终记得自己来到这里的初心,我希望自己成为能够帮染缸换水的人,而不是被染色的人。就像莫泊桑的那句“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虽然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但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而路的尽头是花开万里。
或许你在迷茫、纠结,但迷路本身也是前行的一部分。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无论是学术还是学生工作,找到兴趣所在,学会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要记得没有一步是白走的,你的努力一定会留下痕迹。

“虽然前方拥堵,但你仍在最优路线上。”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愿大家永远自信满怀,执着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