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唐正阳:永远保持勇气和好奇心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7日 10:16 发布人:

基本信息

姓名:唐正阳

班级:202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光华实验班)

GPA:3.9/5.0

专业排名:3/30

综合排名:1/30

所获荣誉:国家奖学金;铸信奖学金;本科生科研奖励;省级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学业奖学金等等

竞赛经历: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A类)四川省一等奖;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川省一等奖

科研情况:发表一篇基础数学SCI论文(动力系统及天体力学方向);在投一篇SCI论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结项

夏令营情况: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优营第一)

最终去向: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基础数学专业)

写在前面的话

  事实上,在得知要写下这篇毕业感想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些惶恐不安的,大抵是自己深觉在大学的许多方面是“不称职”的,可谓弯弯绕绕,跌跌撞撞地走过了四年。我到底有什么要记下的?而后转念一想:就当是对大学生涯写上一段尾记,藉此终还是鼓起勇气坐在了电脑前写下这篇陈述,称不上建议,只是同你分享我这四年的些许想法与感悟。

回顾大学历程

诚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也没想到之后会走上基础数学这条路。西财是我的第一志愿,我也被顺利录入保险学院(已并入金融学院)的精算学专业,怀着对“传说中的金领职业”的希冀,我也好似憋着一股劲,要在这几年做出点啥。热情燃起得快,熄灭得也快,生怕自己陷入信息茧房,我不断地了解有关精算的种种情况,愈发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反而在大一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发现还有那么些兴趣,学起来还相对愉悦。说来还要感谢西财的数学课程设置,我才有幸能在精算专业修到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两门数学专业课,得以窥得数学专业的冰山一角。

大一的课程都比较类似,相对比较核心的课程就是数分和高代,我最初也学得迷迷糊糊,对于它们的理解无非刷题和练习,最终取得的成绩也中规中矩,相比许多大一同学条理清晰的规划和安排,我显得有些“朴素”。

西财在大二上学期时便可以选择转专业,并且开放了一系列实验班,在衡量了自己的规划和期望之后,加之室友云越的鼓励,我俩一并转入金融数学光华实验班,但当时的想法还是:数学专业的背景和所学,更有利于金融后台的工作。现在想来,我当时选择转专业还是颇为大胆的,但至少从现在来看是近乎正确的——不仅更感兴趣而且学得更自在了。同时也在这时候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确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以至于我在学习时频频感叹:数学居然还能这样用?

实验班的课程量和难度在大三达到峰值。大三上学期有着十多门课程,其中不乏偏微分方程、随机过程、泛函分析、数值分析等等,回想起来当时学得实在煎熬,许多概念甚至都没有理清,期末几度熬夜复习,而我在这学期还同时参加了数竞和数模,加之科研需要推进,因此时间显得格外紧迫,压力陡增,好在郭导和崔导也经常与我们交谈,疏导心理压力,这帮助我扫除了不少焦虑。鉴于时间安排,所以两个比赛都是草草准备,结束后都抛之脑后了(我想也许在大二参加比赛会更合适)。一有时间我就思考研究的问题,在紧锣密鼓的课程学习中零星穿插几次“头脑风暴”,这样弥足珍贵的思考时间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虽然课程紧张,但是这学期我还是坚持每周晚上去足球队训练,运动确实是一种释放压力的好方法,还能让你睡一个好觉。

大四的生活相对自由,我计划在这一学年多学一些数学(主要是分析),为之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一点基础。而我也将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定为了大学老师,因此之后前往西财附中实习,也让我对老师,对教育也有了新的体会。

一些感悟

找到适合自己的频率。我并不算自律,曾有段时间立志要持续去图书馆自习,不想第二天就自行找借口停止了,统计下来大学生涯去图书馆的次数应该严格小于10。我更热衷的学习方式是集中精力学一小段时间,于我自己而言,专注和集中带来的增益是最多的,即使我一天只学习了1-2小时。每当沉浸时,偏安于自己内心一隅,“闹中取静”也就不是很困难了。请不要在放松和休闲上吝啬时间,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游戏也好,运动也好,一直埋头案桌往往会陷入桎梏,我每每碰到瓶颈或者难处时,往往会出门散散步或者休息一两天作为放松,且大多数的新想法都不是书桌上得出的。我想你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要受迫于外部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频率是最好的。

选择自己真正热爱和感兴趣的事情。这件事情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在参加有关N体问题的科研项目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祝书强老师给了我一个研究的方向课题,我后来的论文也就是有关这个问题的。此后几个月内,不断试错,推导,将想法和导师分享讨论,一点一点地突破,虽然进度缓慢,但祝老师每次对我的进步都予以支持鼓励,每每想到此,顿觉温馨和满足,我想这也是我坚定信心选择方向的原因之一。这段时间里,每当我准备开始思考科研的问题,心里总是涌起莫名的兴奋,虽然学识尚浅,思维愚钝,甚至不知道能否解决,却单单暗生出一种“冲击风车”般的勇气和好奇,我当时完全没有担心是否会无功而返,我只感觉在过程中自己是愉悦的。我想,数学确实是一种“廉价”的奢侈品,它只需要纸和笔,甚至有时候连纸笔也不需要,空想就能得到独一无二的畅快感,甚至于偶有闪光时会兴奋地跟周围的人分享。可能有很多同学不清楚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我提供一个仅供参考的判据:当你做这件事时,可以沉浸下去忘记时间和环境,那么这极大可能就是你所感兴趣的事情。

荣誉和挫折都属于过去,你要想的是现在。我的高中物理老师曾说过这一句话:“不要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功勋簿中。”这句话到现在一直都深深触动我。我想不光是荣誉,挫折也一样。这至少一直让我保持冷静和理智,时刻充满动力。不管上次考试是满分还是挂科,上次比赛是成功还是失败,上次申请是通过还是拒绝,我想它们不应该影响你的下一步抉择。

比赛

关于比赛,我只参加过数竞和数模,由于大三时间紧张,都没有系统准备过。数竞数A的题型都是大题,分值较多。第一道是简单的解析几何题,所以一般都要确保拿分,没学过也不要紧,可以搜一些笔记或者视频,一周内就可以掌握。其他五道题都是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题,难度相对较大,一般是无法完全掌握的。如果要练习的话,数学分析可以参考裴礼文或者数竞赛委会新出的参考书,高等代数可以参考谢启鸿(都比较厚,我也没有看完过)。此外还可以去视频网站或者公众号,会有一些“每日一题”系列,偶尔看看也许会有帮助。

关于数模的资料和方法应该是比较详尽的,我想说的是,组队的三个人尽量都要懂一些建模和编程(Matlab,Python,SPSS等均可),这样讨论交流起来就比较方便。

科研

关于科研,首先是参加科研途径,学校会定期有一些科研项目或者计划,是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有意的同学可以多多关注。其次就是联系导师,最好对研究方向有一个大体了解再发邮件,但也不要过于犹豫和害羞,学会积极争取机会。我参加的科研课题有关牛顿N体问题,所以对数学基础要求相对较高,组会的内容大概是汇报一些论文,一起讨论。祝老师经常会鼓励我们独立思考,适时也会给我们一些关键指导。后来开始研究新问题时,经常会停滞不前,这时候就要多多与导师交流,积极询问导师的意见,实在无法推进的话,可以考虑是否需要更换问题和方向。如果能得到一些成果,能达到发刊的标准,那么就可以考虑撰写论文了。

关于写论文,我建议使用LaTeX进行编辑,对于公式排版会比较友好,还可以使用Overleaf在线编辑LaTeX。对于英文学术写作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考虑先使用翻译软件,再自行进行修改。

关于读论文,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向一般可以在arXiv上找到相应方向最新的idea,或者免费下载一些见刊的论文,或者使用Google scholar搜索,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关于数学问题,如果有一些比较专业的数学问题,可以考虑去MathStackExchange和MathOverflow上搜索或者提问,如果提问可以详细描述你自己的思考尝试和疑惑点,方便他人切入要点。

保研

关于保研,许许多多的细节在网上也比较详尽,抑或是其他学长学姐的经验相比我也更为丰富全面,其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尽量多多投递,不要嫌麻烦,以及保持稳定的心态。整个保研流程我只参加了一次夏令营,拿到优营后联系好导师就确定了,所以我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参营经验。我所知的数学夏令营的笔面试考察主要是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可能会涉及:数分、高代、实变、复变、ode、pde、泛函、抽代等等。复习可以参看任何一本市面上的主流数学教材。我面试的时候因为有论文,所以老师问了很多关于论文的问题,此外问了一些专业课问题,总共大概20分钟左右,总体还是比较顺利。

最后的话

四年里我曾不断设想重演过去的种种抉择,总想着换一条路会怎样,错愕和恍惚的感觉总是萦绕在脑中,每每陷入这样的迷惘时,只要一想到我一路上所遇上的良师和益友,以及一直坚定支持我的父母,心中也就充满了力量。

感谢祝书强老师领我进入科研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严谨和自洽的数学之美,同时感受到作为一位数学科研工作者的纯粹与热情,以及作为一位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孜孜不倦。

感谢我的室友胡云越和陆奕诚,性格趣味相投的我们让整个宿舍四年内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不管是游戏和运动,还是比赛,我们都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感谢我的每一位老师和朋友,缘分让我们相聚,你们不光为我的课程学业解惑,还为我的人生指点迷津,最重要的是你们陪伴我走过了人生当中变数最大的阶段。

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到大不管我怎么选择,不管我怎么走,你们都给予最大的自由,并无条件支持,我想这就是我能勇敢迈出每一步最大的底气。

最后祝愿你不被外部和过去牵绊,永远保持勇气和好奇心,找到属于自己的路。